毒药救命 | 毒药界的NO.1砒霜,被中国医生变成了抗癌药

毒药救命 | 毒药界的NO.1砒霜,被中国医生变成了抗癌药

作为鼎鼎有名、民间最常用的毒药,各种武侠小说、演义故事、电影电视剧中涉及下毒,都少不了砒霜的身影。

传说中见血封喉的“鹤顶红”,其实就是提纯不充分而呈红色的砒霜,多从红信石提取。

之所以要说成鹤顶红,一是因为古代把人去世称之为驾鹤西去,二是因为经常用来毒杀重要人物,需要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来突显其不凡。

比如之前和大家讲过的,南唐后主李煜喝的那杯毒酒被取名为“牵机”,实际上指的是中药“马钱子”,这就是重要人物和普通人的区别。

如果毒死一个普通人(比如笔者),那杀我的药就是“马钱子”,而毒死李煜的药就必须叫作“牵机”。

与之类似,潘金莲毒死武大郎所用的药就称之为砒霜,但慈禧害死光绪用的药,就应该叫“鹤顶红”了。

广为流传的用银筷子夹菜可以验毒,这种办法就是专门针对检验砒霜而设。

《红楼梦》第四十回描述:“凤姐儿道:‘菜里若有毒,这银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。’”

古代提炼技术较落后,砒霜里通常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,硫与银器接触后,银器表面就会生成黑色的“硫化银”。

值得提醒的是,现代砒霜提炼得非常纯净,不夹杂硫和硫化物,现代的银质量也更好、更稳定,所以此办法已经起不到检测作用了。

砒霜不仅在国内流行,在17世纪的欧洲,砒霜又被称作“遗产粉”“继承毒药”。

那时候的贵族子弟、王子公主要是眼馋老爹的田产金库想早点继承,咳咳,你懂得。

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砒霜之毒尤烈,鼠雀食少许,即死;猫犬食鼠雀亦殆;人服至一钱许,亦死。”因其无臭、无味,尸检时也不易被发现,古代很多命案都是借砒霜杀人。

是毒也是药主要看剂量

砒霜的毒性非常强,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0.01至0.05g就会发生中毒反应,再多一点即有生命危险。

如果说砒霜是救命药,武大郎肯定第一个不同意!但如同阴阳对立一般,事物都具有两面性。

砒霜也能入药,外用可治痔疮、瘰疬、癣疮等,内服可治寒痰哮喘、疟疾、休息痢和诸虫疼痛。

在古人看来“毒”本身就是药。《周礼·医师》篇中曾说:“医师聚毒药,以供医事。”

到底是毒还是药,主要在于它的使用剂量,决定权是用它的人。

砒霜在我国至少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,早期是从道家“炼丹”中发现的。东汉末的“五毒之药”里面就有砒霜,后来许多丹方和药方也多与砒霜有关。

五代时期药书《日华子本草》记载:“砒石未经炼制名砒黄,经过炼制名砒霜。”

当然他们炼丹用的并不仅仅是砒霜,严格来讲是砒霜等同类的砷化物。

从现代化学角度来讲,砒霜学名三氧化二砷,分子式As2O3,无臭无味,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。

中药中常用的雄黄、雌黄、砒石等都是砷化物。

砒霜的成分是三氧化二砷,雌黄的化学组成为三硫化二砷(As2S3),雄黄为四硫化四砷(As4S4)。古人因“生山之阳,是丹之雄,所以名雄黄也”“生山之阴,故曰雌黄”,为这对常常相伴出现,形如“夫妇”的矿物命名。

古代炼的“仙丹”我们就不多说了,大多是有毒物质,不止一个帝王丧命在这些东西之下。

早期的砒霜大多和炼丹绑定,而到了唐朝时期,砒霜的毒性和药理才逐渐被挖掘出来。

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就记载了“太一神精丹方”,这个方子是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砒霜治疗疟疾的有效方剂。

其方为“丹砂、曾青、雌黄、雄黄、磁石(各四两)、金牙(二两半)”。

雄黄、雌黄为硫化砷,曾青为碱性碳酸铜,磁石为氧化铁。

制作方法是:“上六味各捣,绢下筛……置釜上,以渐放火……火尽极冷,然后出之,其药精飞化凝著釜上,五色者上,三色者次,一色者下,虽无五色,但色光明皎洁如雪最佳。”

在18世纪的欧洲治疗疟原虫时所采用的“孚勒氏液”,与孙思邈的药方几乎相同,也是用砒霜和碳酸氢钠配成的亚砷酸溶液,却比孙思邈晚了足足1000多年。

16世纪初,梅毒随海上贸易传入岭南地区,砒霜又被用作驱梅的药物。明末医学家陈司成在其专著《霉疮秘录》中,提出以含砷制剂“生生乳”治疗梅毒,“生生乳”是以砒石、朱砂、食盐和氧化剂硝石、绿矾等升华而成,比西方“胂凡那明”的出现早了整整262年。

古文献还记载,砒霜可治“翻花瘤”“翻花痔”,类似于现代肛管肿瘤等疾病。西方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就曾用雄黄和雌黄制成的膏药,来治疗溃疡。

《实用中医内科学》介绍:“冷喘久发,可合冷哮丸温肺化痰,或紫金丹开关劫痰。”

“紫金丹”是宋代止喘方,内含微量砒霜。

砒霜虽被《本经》列为下品,倘能用其利而避其害,则如兵家快骑利剑、直攻敌巢。

现代医学研究砒霜抗癌史

尽管砒霜具有剧毒,但现代科学研究却发现了它在医学上的新用途,比如应对白血病。

白血病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血癌”,三氧化二砷是我国自主发明的、世界首创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物,在临床应用中也有比较长的历史。

1971 年,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的一位赤脚医生用砒石的提取物,在民间给乡亲们治疗各种肿瘤,当时是作为外用药物来使用的。

▲ 砒石

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团队对其情况进行了核实调研,原来是一位老中医用砒霜、轻粉、蟾酥等组方治疗淋巴结核。无意中用来治疗皮肤癌(外用涂抹),竟然颇有成效。

团队对有效成分进行了提取,发现砒霜(三氧化二砷)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(APL)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,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,砒霜已成为治疗APL的重要药物之一,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。

不过三氧化二砷应用于治疗白血病时,易出现毒副作用,如何减低药物毒副作用成为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,同时医学界还在探索砒霜在其他癌症上的治疗效果。

此外,某些寄生虫病和皮肤病也能适当引入砒霜的治疗。

用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,是独属于我们的天时地利人和——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,用现代科技设备研究的方法,实现了疗效的巨大突破。

这也印证了那句:“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,应当努力挖掘,加以提高。”

古代“以毒攻毒”的疗法,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,并且被运用于一些大病、难病、危重病、顽固性疾病的治疗中,显示出独特的疗效。

但以毒攻毒属于不得已而为之,并非易事。正如元代大名医朱丹溪临终前告诫其子:“医学亦难矣,汝谨识之!”

最后郑重提醒大家:自己在家别鼓捣砒霜这玩意,很危险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