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星區、星官及星名英譯表 « 星座與神話

中國星區、星官及星名英譯表 « 星座與神話

中國的天文學是獨立發展出來的,亦由此而產生了和西方截然不同的星座系統。早在戰國時代(約公元前四百年)或以前,由於製曆和占星上的需要,石申夫、甘德及巫咸三家已分別製成了各自的星表,這三個星表再由三國時的陳卓(約公元230至公元320年)綜合整理,成為一個有283星官、1464顆星的星表。

唐代學者王希明作《丹元子步天歌》,首創將全天分成三十一個天區,亦即三垣二十八宿。三垣是「紫微垣」、「太微垣」及「天市垣」。二十八宿十分類似於西方的黃道十二宮,它們是黃道和白道附近的二十八個區域,為日月五星所經之處。

到了明代末期,徐光啟在編纂《祟禎曆書》時,根據西方星表,加入中國所缺的23個近南極星官。在這個基礎上,清朝戴進賢及劉松齡編修的《儀象考成》,對恒星的位置及星官數目作了一次重新考訂及增減,是現代繪製中國古星圖的標準。

在這裡,若星官名稱為國名、地名或人名,皆採用漢語拼音翻譯。

要注意的是,由於這些星官命名的年代久遠,而且,隨著歷史的發展,中國人無論在生活習慣、用語、信仰及政府結構上亦起了不少變化,要把所有名稱準確翻譯十分困難。事實上,學術界對不少名稱背後的意義仍未有一致的看法,以下的翻譯只是眾多可能解釋之一。

三垣 Three Enclosures

相关文章